• logo
果人果事第09期:陈冲
2020-05-07 18:31:37

 

第9期

 

“寒窗苦读12载,一朝高考取功名”,这是1980年代农村孩子的梦。

 

有个小伙有点“另类”,他凭借自身努力考上211院校,又在毕业时重返农村,种起了水果。

 

说是技术工种,干的活儿也是种地,与泥巴为伍。非议、不解也随之而来,连一起共事的同事都拿他当反面教材,“儿子啊,你千万不要报考农业大学,你看他就是‘下场’。”

 

然而就是这个被“瞧不起”的小伙,通过6年的试验、研究,种出一款有苹果味的苹果,也是百果园董事长心念念的苹果。

 

 

1
7这个数字

 

他叫陈冲,1987年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普通乡村出生,也许是北方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,陈冲完全不像个技术。他性格外向、幽默,又不失谦逊、严谨,完全颠覆了我对技术的刻板印象。

 

陈冲在家中排行老四,是老幺。然而那个年代的“老小”,并不会受到特别宠爱,“家里穷,哥哥姐姐一个比一个有脾气”,陈冲说,在姐姐哥哥的“淫威”下,他性格老实、脾气温和。

 

能出生到这个世界,陈冲实属侥幸,“那个年代正是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,我和哥哥只相差1岁,完全是计划生育漏网之鱼。如果执行再严格一点,我应该就被‘计划’干掉了。”

 

上初中后,陈冲的成绩平平,属于班里中下游。直到有一次,他突然考了全年级第七,像一匹“黑马”一样炸开了锅。

 

当时全年级8个班,300多名学生。能考到这个成绩,陈冲也觉得不可思议,“我也没干啥,我一度怀疑老师把卷子看错了。”紧接着,舆论风向也随之改变。陈冲被树立为“人前不努力,人后发愤”的典型,成了全校学习的榜样。

 

面对“天降荣誉”,陈冲莫名心虚。为了不让成绩一下子被打回原形,他不得不真的刻苦、努力地学习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直到初中毕业,陈冲的成绩一直稳居在“全年级第七”这个位置。

 

而“7”这数字也给他带来了好运,“当时县高中只录取我们学校前7名。从第8名开始,想要上,就得额外交钱。”陈冲说,如果没考到前7,以家里的情况,是不可能多交钱让他上的,以后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。

上高中后,陈冲才发现天外有天。学校人才济济,陈冲非常努力,也只能保持在班级前十。不过好在他气运加身,高考又超常发挥了,竟然出乎意料地考了班级前三。“当时班里,就只有前三名达到了一本的分数线。”

 

就这样,陈冲又以“黑马”的形象,给这所高中留下了一记彩蛋。

 

 

2

一连串的机缘巧合

 

填报志愿是个难题。在信息闭塞的小县城,陈冲只能自己做出选择。

 

有个人对陈冲影响较大,徐本禹。他是2004年央视“感动中国”十大人物,华中农业大学(华农)毕业生,本科毕业时去贵州山区支教2年。陈冲说,高中写作文常用徐本禹做论据素材,他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榜样。

 

“另一个是技术层面的原因,我的分数只超过一本线10分,可选择又感兴趣的专业不多。从农,对我来说不是难事。”就这样多方考虑,陈冲填报了华农,连专业也和徐本禹填报的一模一样。

 

大学又是另一番天地。陈冲在这里认识了好伙伴黎召云,又在机缘下,遇见了“恩师”许典信。这两个人,一个“变相”地让他对农业产生了兴趣,一个带他走进技术大门,走上“技术强农”之路。

 

陈冲说,大二的一天,许典信临时来华农讲了一次课,刚好他有去听,也刚好大二需要实习,他又没找到实习单位。一连串的“巧合”,让陈冲联系上了这位水果行业专家,开始了农场实习生活。

 

第一次实习,陈冲做的是普通工人的工作,比如修剪、弄枝等,干一些杂活,工作比较轻松。“我又喜欢偷懒,整体来说,对许老师(许典信)、对农场的帮助不大。”这次实习显然没给陈冲留下什么印象。

 

但许典信对这群大学生的态度就很不一样,他非常惜才,“在暑期实习结束时,给我们报销了路费、吃住等。”陈冲感激地说。

 

等到寒假,陈冲没了实习的压力,就把去农场这事儿给忘了。黎召云找到了他,说也想去许老师的农场实习。陈冲原本不想去,但经不住黎召云的劝说。就这样,陈冲带着黎召云再次来到农场。

 

和第一次感觉不同,这次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许多,非常辛苦。陈冲说,第二次实习对他的影响很大,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人、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比如对许老师,如果不是他给我机会与帮助,我不可能收获与成长。”

 

这次实习让陈冲对种植技术改良这块产生了兴趣,后来一直到大学毕业,陈冲都在许典信的农场工作,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,算是半只脚踏进了技术的门。

 

2010年临近毕业,陈冲还没有找到好工作,有些着急。想到还有“农场”这条路可以走,就联系上许典信。许典信是百果园种植技术顾问,便将陈冲和黎召云一同推荐给了百果园。

 

如果说陈冲走上“技术助农”这条路,是被动、别无选择;那黎召云则是放弃了一些机会,坚定而明确地走上了这条路。“那会儿,湖北农村信用合作社来我们学校校招,点名要我们这个专业。要求只有一个,湖北籍户口。我们系的湖北同学几乎都去了,只有黎召云没有去。”

 

如果说黎召云是梦想派,那陈冲就是我们平凡的大多数。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,就如同生活的琐碎日常。他的选择像我们许多人对职业的选择,谈不上多么喜欢,是理智评估后能走通的一条路,或者更擅长的一条路。

 

 

3

大山里开荒,石头缝里找“生机”

 

来到百果园后,陈冲先在子公司江西王品待了4年,重点培育柑橘、橙柚等,掌握了一套果树健康管理理论,这是许典信等专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,在生态友好的可持续种植中,总结出来的非常有效且实用的经验。“针对不同品种的水果,不同产地,不同气候,土壤环境等,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研究。”

 

这些年,百果园体系投入近300名农业技术人员,参与上游种植技术改良。我想,每个技术员的梦想都是能亲手种出一款风味好、口感稳定,还能实现规模化推广的水果。但,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
 

有些人是幸运的,比如黎召云,他在陕西周至县花了7年打造出了“猕宗”猕猴桃品牌。有些技术员常年待在山沟沟,独自一人顶着市场的压力,他们一遍遍地试验,却又一次次地“失败”了。

 

“市场经济讲究效率与效益。有些同事虽然通过技术,改良了一款水果,也成功地推向了市场,但无法进一步实现规模化种植,也不得不离开坚守多年的战场。”现实残酷又能激起人的斗志。

 

2014年3月,山东烟台的苹果基地准备建立示范园,主攻富士苹果的口感改良。此时的陈冲刚在云南基地待了一个月。“想了想,决定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。”

 

从云南转战山东,一切又回到了起点。

 

那时,百果园联合海阳津成泰公司在当地租了一百多亩荒地供陈冲做研究。陈冲第一次上山考察时,懵了,“漫山遍野全是石头,土地荒芜、贫瘠。”

 

图为当年那一片“石头“”地

 

许典信、谢凌云一行也来查看,暗暗后悔让陈冲来这里,“和上次来看的不一样”。可是地已经租下了,陈冲也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
 

开垦这片荒山,陈冲花了很多时间。“由于丘陵地的地形立体,我们要想搞成平坦、块状的坡地,得花很多心思。”为此,陈冲还请了外援——现在在新疆基地工作的同事张宇平(现任 优果联片区经理),加上津成泰指派过来的王玉成,3人开始大改造计划。

 

随后的半年,这片荒山上响彻着挖掘机的声音。挖石头、施有机肥、买苗、种苗、盖房(宿舍、库房)、挖水井、埋管道……

 

最开始,陈冲并没有进行长远地思考。当时只想着开山种小树,定位没有现在这么清晰。什么品类品牌、营销策划啊,完全没有想过。“我来这儿的第一个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示范园建好。”

 

种小树要3、4年才能结果,见效慢。陈冲就和许典信商量着“两步走”,一边找一批大树,试验那套成型的管理理论与技术,看结的果怎么样;一边改良目前贫瘠的土地,施有机肥、人工生草等,让土壤变得肥沃起来。

 

经沟通,津成泰总经理方舜真又租了两亩地(90多棵大树)给陈冲做试验研究。这年秋天,开垦出的荒山也种上了小树,土壤也在慢慢滋养、恢复中。

 

关于挖水井、埋管道,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。陈冲来的那一年,恰遇山东大旱。这片土地原本又是石头地,先天水源不足,又有干旱“加持”,栽种的树苗普遍长势不好。

 

“其实,还是没有经验。”陈冲说,刚建果园时,曾考虑过要打口井来灌溉,被当地村民劝阻了,“烟台是海滨城市,过去雨水充沛,不需要打井。当地人便认为这里不能打井,认为即便打(井)也打不出水来。”

 

干旱一直在持续,实在没办法,陈冲最终打了井。打井也是赌博,位置准不准?能不能出水?都有运气成分。

 

好在基地打的这口井,位置特别好,出水也足。连打井的人都说,他一年打两、三百口井,这口井的质量能排到前十。

 

 

4

第一年收的果,只能达到B级

 

通过生态、有机种植,树形、坐果管理,以及控制最佳采收期等,2015年冬天,示范园里的90棵大树结了苹果。

 

基地生态环境好,小鸟来坐窝

 

“我们品尝后,觉得口感很好。就发了一些货到深圳(百果园总部),想看看市场真实的反馈是什么,以及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货,这样方便我们判断下一年的改进方向。”

 

结果很惨,苹果虽然好吃,比普通富士的糖度要高出2°多,但果面不达标,采购给打了个B级。

 

百果园的水果有分级标准,招牌、A级、B级。B级意味着这款苹果的价值和市面上售卖的普通苹果一样。这个结果对陈冲及其团队的打击是巨大的,“心都凉了。”

 

 

5

终于,种出“良枝”苹果

 

做农业哪有一蹴而就的。调整心态后,陈冲及其团队又投入试验攻克中。

 

2017年3月,陈冲来山东的第三周年。当时北京有个会,余惠勇(百果园创始人、董事长)刚好住在北京公司的宿舍。陈冲就带着苹果从山东一路北上,想请余惠勇亲自品鉴,“希望余董能给一些评价,给这个苹果一些有价值的、能挖掘的点,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改进。”

 

余惠勇慢慢地咀嚼完这个苹果,突然很激动,声音介乎于喊道,“良知!”

 

陈冲一头雾水,“这是什么意思,怎么突然出来个‘良知’了呢?”

 

余惠勇认真地说,“这个苹果,一定得是有良知的人、用有良知的方法,才能种出。”

 

此时,百果园集团营销中心也正在发力打造品类品牌,陈冲种的这款苹果被列为第一个待开发对象。受余惠勇启发,同时结合这款苹果的健康生长特性,营销中心直接将这款苹果命名为“良枝”,取义“良禽择木而栖,良果择枝而生”。

 

百果园门店的招牌良枝苹果,由此诞生。

 

良枝背后那一双双质朴、真诚的手

 

像刚出生的小生命一样,陈冲小心地呵护、珍视着“良枝”。有同事取笑道,陈冲的电脑上、书包上都贴着良枝的商标,不管去哪里都要和对方推荐一下“良枝”。

 

信心与梦想就这样建立了起来。2017年下半年,陈冲开始试水订单销售,“之前做了10个农户,三、四十吨的订单量,就在我们示范园附近。”

 

由于第一批量不多,近3000盒。营销中心同事建议以微信推文的形式,尝试电商售卖。7月7日晚,营销中心正式把良枝的推文在百果园公众号上发布。因为第一次尝试,负责销售的电商同事以为效果不大,就没有特别关注后续情况。

 

不料顾客购买的订单刷了屏!手机不停地声音提醒“你有新订单”,因为量太大,手机的信息提醒声音直接变成了“你你你”。电商同事以为手机坏了,一看这么多定单,激动得不得了,为此还特意录制了一段小视频,陶醉地说,“这个声音真好听”。

 

上线半个小时,良枝苹果卖完了。

 

陈冲和王玉成也很高兴,两人盯着手机直乐呵。这种激动情绪还没持续多久,2人就开始忧虑起来,“良枝是卖完了,可怎么发货给顾客呢?”两人原本预估,最多卖个几百盒,所以物料、包装、人工之类的都没有准备那么充分。

 

不能傻坐着,陈冲和2个同事不得不疯狂地准备各种包装物料,什么纸箱、气泡垫等。找厂家订货、催货,厂家说要几天才能生产完,所以3人需要一边干加工,一边跑物料,连轴筹备了两天,第三天才逐步发了货。

 

……

 

事后,陈冲算了一笔账,觉得这事儿做不长久。“百果园的采购标准太高,一个苹果又要好看又要好吃,就像选美一样,成本太高、‘代价’太大,我们做下来根本不赚钱。”

 

在电商平台热销的这批良枝,就是为了满足百果园采购要求,“优中选优”,是之前从果农处收购的几十吨里面又挑选出来的30%-40%的“精英”。

 

其实良枝苹果大部分长得丑,不是陈冲“技不如人”,而是他们在采摘时严格遵循苹果自然成熟期,必须经历霜冻,让苹果风味达到最佳。所以采摘时间比普通的富士苹果晚20多天,一般是10月底到11月上旬才会采摘。此时的苹果成熟度高,口感会更好。普通富士采摘以果实上色最佳为原则,通常在10月初采收,成熟度约7成,糖度、风味自然逊色了许多。

 

因良枝苹果在树上停留时间较长,又遭遇降温、狂风等天气侵袭,表皮着色偏老,还会出现裂口,俗称“风裂口”。收购时,有风裂口的苹果达不到百果园采购标准。

 

如果陈冲收了这批不达标果,就会赔钱;不收的话,果农又很为难。如果既要好看又要好吃,农户的损失太大,订单合作将无法继续下去。后来方舜真给出方向,“果农按我们要求种的果,一定要收。不能让他们受损失,一定要让他们赚到钱。”

 

 

6

铺不铺膜?套不套袋?

 

为了不负良枝之名,也不负良知之心,2017年秋天,陈冲团队开始试验更生态的种植之法。这对良枝来说,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。

 

有一天,方舜真上山看即将成熟的苹果,发现有两棵树一个好果也没有。陈冲解释道,这两棵树结果后全程没有套袋,把街坊邻居的病虫全“吸引”过来了。

 

一看旁边两棵树结的又全是好果。陈冲说,这两棵套了单层白色纸袋。这种套袋方式是陈冲的一次新尝试,和传统套两层遮光袋的方法不同。单层纸袋有透光效果,让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也能接受阳光照射,积累糖分,风味更好。

 

方舜真之所以会有疑问,在于这两棵树刚拆完袋,由于拆袋时间比较短,看起来和不套袋的苹果着色差不多。

 

“普通富士生长期不见光,到采收前10天把袋子拆开,晒太阳,晒完七天就红了。这有点像大棚作物。”暗室里的花朵,肯定生长不好,就像套两层袋的苹果一样,完全不见光,风味自然差一些;然而完全露天坐果,病虫害又很难控制。

 

所以陈冲团队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法,既满足了苹果需要光照的需求,又防止了病虫害侵袭。还有一点,陈冲在试验过程中,完全摒弃了传统在地面铺设反光膜的种植方法,“铺反光膜,除了能增加苹果的着色度,让卖相更好外,没有别的用处。果农每年铺设反光膜不仅增加了成本投入,还会造成土地污染。”

 

方舜真看完一系列“改革”后说,“我们要套白袋、不铺反光膜,这是个方向,一定有机会。”

 

陈冲说,如果不是方姐(方舜真)站在市场的角度综合判断,坚定了这个方向,他们也不敢这样放开去种,并在农户中推广。“因为这样种出来的苹果依然长得丑。如果按照百果园A级富士的要求,我们的良枝全部显老。”只要采购给出这一条评判标准,就可以把良枝全部否掉。

 

2018年开始,陈冲团队开始大力推广套白袋、不铺反光膜的种植方法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方式,本质上还需要靠营养管理、栽培、施肥、收果、采收等各个方面,来为果树、土壤定制管理方案。

 

经此种出的良枝苹果,风味浓郁,糖度普遍在14~15°之间,有的能达到16°,甚至更高。“普通富士口感不稳定。年份好时,糖度能达到13°左右;年份不好时,可能只有12度左右。”

 

丰收的笑脸

 

 

7

让大家觉得农民是个好职业

 

中国果业有个规律,基本上每个品类都是如此。刚开始好吃,但知名度不高;等知名度高了后,慢慢地栽培方式、土壤环境等遭到破坏,就会从好吃变成不好吃。

 

根本原因在于,追逐短期利益。

 

2018年起,陈冲开始大力往外发展订单。这年冬天,甘肃也开拓了新的试验基地,那里的海拔比较高,有希望做不套袋苹果。“未来,我个人希望去新疆落脚。”

 

2019年10月,许典信(左,台湾水果种植专家、优果联技术总监)、吕明雄(右,台湾嘉义大学园艺学系名誉教授、优果联技术顾问)来甘肃良枝苹果基地考察、指导

 

对于陈冲来说,扩大产区实现规模化,只是时间问题。目前陈冲团队有9名技术人员,在做苹果的同时,也做梨类研发试验,比如百果园门店人气果品“冰糖梨秋月”。

 

这些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果核,“从2016年开始,百果园公司开始实施“果核”计划,每年从农业院校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技术储备干部。”刚从学校出来,让他们耐着性子待在乡村、大山里“种地”,的确很不容易。

 

“我有个基本的判断,我们从事农业种植的人都是奇葩,不是奇葩干不了这个事。黎召云绝对是奇葩,我比他差一点,我是没办法,如果我有更好的选择,不可能来干这个,这是一个基本认识。现在的‘果核’一二三四期,大家都是90后、95后,年纪很小,他们为什么要从事农业?光讲情怀避开物质需求,有点不切实际。我需要给他们做出榜样,或者做一些很好的引导,就是做农业是有前途的。我个人的奋斗目标是,希望通过一代、两代人的努力,能够改变我们农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,能受人尊敬,让大家觉得农民是一个好职业,让人向往,尤其是大城市的白领。

 

陈冲说,他在江西基地工作时,曾受到过歧视。一个同事的小孩要考大学,那个同事当着陈冲的面对孩子说,“你千万不要报考农业大学,报了就是他(指着陈冲)这样的下场。”

 

“完了,给学校招生造成了负面影响,这个问题很严重。”那时,陈冲就在心底坚定了一个信念,“一定要干出个名堂,要让人们改变对农业的看法。”

 

一人一狗一片林,岁月静好

 

对于良枝苹果,陈冲的方向是把它做得既好吃又实惠。所以未来改良方向是,如何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、降低成本,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损耗。

 

“比如,我们现在试验的结果,可以不铺反光膜;如果我们把不套袋的试验做成功了,白色透光纸袋也可以省掉,因为纸袋除了防止病虫害外,也很浪费资源,这样也能减少果农的投入。”陈冲说,不套袋试验已经做了好几年。

 

此外,还有农民在其他方面做的一些不必要的投入,比如表光,我们传统苹果种植需要看表光。老百姓需要摘叶、转果,让苹果的每个面都能充分接收阳光照射,使着色更均匀。“像这些精细化的投入,都是浪费人力资源。而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,还造成了整个产业的低能与浪费。”

 

“我们希望跟自然生态结合起来,自成一个系统,让作物生长能与自然达到动态平衡。比如我们反常规种植法,在果园里种矮生草,它能改善果园生态环境,改良土壤结构,同时还可以增加果园的生物多样性,利用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,减少杀虫剂使用,避免采收期用药。在这样一个内环境下,果树不用施用过多化肥,也能生长得很好,果农也只用科学地投入与索取,整个农业种植效率会大大提高。”

 

这听起来有点理想化。陈冲说,他觉得未来良枝的方向是日本和美国种植方式的结合。“借鉴欧美机械化生产经验提高产量的同时,也借鉴日本种植方式提高内在品质。所以良枝不会像日本苹果那么精致、好看,但也不会像欧美规模化、机械化种出的那样风味欠佳。”

 

现在良枝的品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,今年的订单量较去年预计会略有增加。百果园苹果采购负责人陶军觉得,2022年产量会比较大,预估能达到10000吨,能占百果园整个苹果销量的25%左右。“这是良枝应有的担当。”陈冲说。

浏览更多